仿古磚釉面磚較早源于歐洲,后由臺商傳入大陸,并稱之為泛古磚。后來被稱為古典磚、復古磚和仿古磚。其中,名詞“仿古磚”被廣泛使用,當人們習慣后,它成為了類似磚塊的“商品名”。商品術語不同于技術術語,更不同于學名,不必嚴格。另外,“模仿”本身沒有貶義。關鍵是看你做的有多好,是純模仿還是創(chuàng)新。歐洲人習慣稱仿古磚“土氣”,特指釉面瓷磚。“土氣”翻譯成中文是:土氣、土氣、粗曠、粗糙;這意味著仿古磚的顏色和外觀主要體現(xiàn)了回歸自然的風格。
釉面磚涉及到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坯釉的適應性。為了防止后期開裂,降低坯體的吸水率,導致瓷質(zhì)磚的比例越來越大,有完全替代其他材料的趨勢。仿古磚的曲面有一些平坦面和一些小凹凸面;仿古磚多為一次性燒制,燒制溫度1180~1230℃,燒制周期一般為50~70分鐘。如果燒制的瓷磚大于500×500,則采用全封閉除塵的干磨邊工藝。仿古磚的花紋以仿木、仿石、仿皮為主;還有仿植物花卉、幾何圖案、紡織品、壁紙、金屬等。
仔細看磚的橫截面,看磚的橫截面是否密實,但質(zhì)量一般,或者仿古磚只用于室外裝修,大致會留有大量空隙。稱重為仿古磚密度高,硬度大,一用手稱重,就能感覺到磚的重量感覺厚實。另一方面,密度弱的磚,用手掂量會有通風的感覺。如果這種仿古磚用于室內(nèi)地板,其耐久性會大打折扣。劃線適用于表面上釉的瓷磚。如果磚的表面被硬物劃傷,如果出現(xiàn)明顯的劃痕,說明面磚的硬度和釉面質(zhì)量不足,已經(jīng)達標。用手輕敲好的瓷磚,會發(fā)出清脆響亮的聲音,證明瓷磚在密度、原料、燒制工藝上都做得很好。然而,輕質(zhì)瓷磚的啞聲證明這些瓷磚是由劣質(zhì)原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