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處理:基礎采用人工配合機械正平后,并用小型振動碾碾壓密實,邊角部位人工用小型打夯實,并鋪設30cm1:7水泥土進行地基處理。底板混凝土澆筑:基礎處理完成后建筑10cm厚的c15混凝土墊層,然后建筑20cm后的c25混凝土底板,底板采用12@200mm雙層雙向塔筋,最后在上面鋪設2cm厚粗砂找平層。下部鋪設防滲膜:防滲膜運至現場后采用熱弄卷鋪。鋪設完成后,要對防滲膜進行檢查,復合防滲膜為兩布一膜結構,現場單層鋪裝。進、出水井定位:根據設計圖紙,對進、出水井定位放樣,并預留進、出水井管安裝位置,在水池的進、出水一側留進、出水管道彎頭。反沖洗管道安裝:根據設計圖紙在蓄水池底安裝反沖洗管DE50、反沖洗管采用熱熔連接。在鋪設第一層塑料模塊時,反沖洗管要同時施工,反沖洗管的端部用管堵封牢,并將反沖洗支管引至水池頂面與總部回合。
雨水管理系統我們把他分為雨水收集、雨水滲透及雨水調蓄三個方面。隨著人類城鎮化率不斷的提高,城市中的雨水排放問題逐漸成為了一個課題。一下雨就看海,一下雨就不能出行,一下雨就可能有災害。國家對此甚至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這個宏偉的目標。對此,從事雨水管理的行業工作者發明了地下儲水滲透空間的設備---雨水PP模塊。雨水PP模塊在國際上使用的年限已經達43年以上。經過了多次的升級換代,也產生了各種形式的PP模塊。目前市場主流的模塊主要分為插片式、金字塔式、通道式、柱狀式及九宮格式五種形式。
這些參數中如果從商業利益的角度考慮。一個立方米的模塊,同樣重量的模塊,需要節省成本就是單層高度要做高,單體長寬要做大,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市場上有的廠家會用長寬特別大的模塊,單層高度超高的模塊出現。如果長寬做太大,這個實際在使用中不會導致安全問題,但這種模塊會讓施工難度增大,人工成本成直線上升。根據世界范圍調查發現,歐洲、美洲、中國等市場,凡是長寬均超過800mm的都會造成不方便安裝,不符合人體學原理。另外關于高度也是,任何事物一味追求極端都會造成陰陽失衡。經大量研究及市場上經驗證明,為了達到較高承壓力,同時又節省成本的高度,單層使用高度最佳為330--350mm,兩層疊加使用高度最佳為440mm---500mm,如果低于這個值,注塑成本會高,如果高于這個值雖然成本低了,但承壓力和穩定性會明顯下降(特別說明:此兩條不針對市場上任何廠家,僅從學術角度分析)。對于此可以對全世界專業的大型的模塊生產廠家進行分析,大部分都符合了以上的學術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