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末端環節—污泥脫水,也就是污泥干化。首先談一下市政生活污泥脫水,一般而言,生活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90%為生物污泥(也就是二沉池剩余的那一部分),由于它具有一定的粘性,必須依托助凝劑絮凝以后才能壓榨出來,這就要用到聚丙烯酰胺(PAM),而PAM又分為三種類別,陰離子、陽離子、非離子。綜合實驗表明,生活污泥脫水更適合利用陽離子型,脫水效果好,性價比相對高一些。
步驟具體分成:預處理、重力脫水、預壓脫水、輥壓脫水四個階段:預處理:利用重力沉降,將原始污泥濃縮,提高濃度,減少體積。將污泥與高分子絮凝劑混合,凝聚成絮團狀并沉淀為污泥狀,為壓濾機下一步脫水準備條件。重力濃縮脫水段:將經過絮凝預處理的污泥送到帶式壓濾機的濾帶,在重力的作用,絮團之外的自由水,從濾帶濾出,進一步減少污泥的含水量。楔形預壓脫水段:經過重力脫水后的污泥,經楔形段的預壓脫水后,基本已經喪失了流動性,保證了污泥在壓榨脫水段的脫水。擠壓輥高壓脫水段:將帶式壓濾機的多根輥軸布局合理,對污泥反復擠壓與剪切,使污泥水份逐漸減少,再經過精壓輥的擠壓,較終形成含水率少的塊狀泥餅,自動卸在出料口。
污泥帶式壓濾機脫水原理:經過濃縮的污泥與一定濃度的絮凝劑在靜、動態混合器中充分混合以后,污泥中的微小固體顆粒聚凝成體積較大的絮狀團塊,同時分離出自由水,絮凝后的污泥被輸送到濃縮重力脫水的濾帶上,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水被分離,形成不流動狀態的污泥,然后夾持在上下兩條網帶之間,經過楔形預壓區、低壓區和高壓區由小到大的擠壓力、剪切力作用下,逐步擠壓污泥,以達到較大程度的泥、水分離,較后形成濾餅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