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通過把總酸度做得過高或延遲磷化時間來追求膜厚,并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更好的是把總酸度和磷化時間控制在標準的范圍內,在膜層厚度足夠的同時,保證膜層的結合力,長時間不加藥劑進行磷化作業,容易造成槽液的總酸過低、酸比變大,形成的磷化膜層過薄(甚至無法成膜),造成磷化品質不穩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定時檢測磷化藥劑的數據(總酸、游離酸、促進劑、溫度),按照耗量及時補充添加,保持槽液的數據始終在藥劑的標準范圍內,從而保證品質的穩定。
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自來水進行磷化的開槽和水分補充,酸洗磷化工藝有多道的工序,磷化膜的品質受材料性能、材料退火的表面狀況、材料酸洗后的表面狀況、水洗的水質等因素的影響,再例如材料酸洗過度,會使材料表面發白,缺乏反應活性點,磷化時難以上膜,造成膜層過薄,且結合力不足,后續拉拔和冷鐓時膜層容易脫落,使用這些水時需要保證其pH值和TDS值(溶解性固體物質)都在標準范圍內,保持充分的溢流,當水的數據超出標準時,需要及時更換。
磷化液的使用都有一個標準的數據范圍,這是由磷化液的成分配比決定的,在標準數據范圍內生產,才能保證磷化膜的品質,不同廠家磷化液的成分配比、離子種類、使用條件都可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藥劑都有不同的標準數據范圍,混用磷化藥劑容易破壞槽液的成分比例,使得沉渣增多,磷化品質下降,嚴重的話會破壞槽液平衡,造成槽液報廢,磷化液相關領域:磷化液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鹽,如Zn(H2PO4)2以及適量的游離磷酸和加速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