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污水處理設備_污水處理設備標準,國內大多數火力發電廠均建在較為偏遠的地區,產生的生活污水難以通過市政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排放,因此需要采取就地處理排放或回收利用的方式。一般來講,火力發電廠生活污水的處理工藝可以分為預處理、主工藝和后處理三個環節。預處理往往被用于除渣、沉砂、調節和穩定水流量;主工藝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質分解 ;后處理主要包括消毒和殺菌等。處理合格后的生活污水可被用于循環冷卻水補給水、綠化用水和沖灰沖渣補水等。
廢污水處理設備_污水處理設備標準是由多種好氧微生物、兼性微生物(還可能有少量厭氧微生物)和廢水中的有機、無機固體物質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絮狀體,具有降解和去除廢水有機污染物和部分氮、磷元素的能力。活性污泥法是利用人工馴化培養的活性污泥,使其在人工營造的環境中呈懸浮狀態生長,并分解和去除廢水中有機物及氮磷等污染物的生物處理方法。按照工藝流程的不同,火電廠主要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可分為常規活性污泥法和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兩類。
1廢污水處理設備_污水處理設備標準常規活性污泥法
常規活性污泥法的處理系統一般由初沉池、曝氣池、二沉池、污泥排放及回流系統等部分組成。廢水首先進入初沉池,通過初步沉淀去除部分不溶解固體,同時也可穩定流量。沉淀池的出水依次進入曝氣池,該池是常規活性污泥法的核心,廢水與池內的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同時通過風機向池內曝氣,一方面可防止活性污泥在池中沉淀,使其處于懸浮狀態與廢水充分接觸 ;另一方面向池中提供充足的氧氣,促進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繁殖。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環境條件下分解廢水有機物,并將一部分營養物質吸收同化,zui終起到凈化廢水的作用。曝氣池的出水進入二沉池,該池是對泥水混合液進行固液分離的關鍵環節,一般采用重力沉降、氣浮法或膜分離等方法實現活性污泥和廢水的分離。二沉池的排水即為系統處理后的出水,排出的污泥需要另做處理。一般而言,為了維持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動態平衡,部分二沉池產生的污泥要通過污泥回流系統送回曝氣池作為接種污泥,另一部分多余的污泥則通過污泥排放系統外排。
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處理的生活污水 BOD5 濃度應大于100mg/L,當BOD5 過低時微生物將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源,其新陳代謝將受到抑制,zui終導致廢水處理效果變差。但 BOD5的含量也不宜太大,因為活性污泥采用的是有氧代謝方式,而廢水中氧氣的溶解度很低,若 BOD5 的濃度過高,有機物分解就會消耗更多的氧,容易導致系統缺氧,zui終影響污染物的處理效果。
2廢污水處理設備_污水處理設備標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也稱作間歇活性污泥法,是指在同一個反應池或反應器中,按時間順序由進水、反應、沉淀、排水和待機等多個基本工序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與常規活性污泥法相比,其特征在于系統按照間歇方式操作運行,由于每個反應池獨立運行,為了連續地處理廢水,處理系統往往需設置兩個或多個反應池交替運行達到處理效果,對于每一個反應池而言,其進水和出水是間歇性的;其次,系統中每個反應池的操作都是分階段和按時間序列進行的。
進水工序是指生活污水進入反應池的過程,一般從反應池zui低水位開始,充水至zui高水位。反應工序是指進水之后,向反應池中的污水進行曝氣處理的工序,在此過程中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與廢水充分接觸,分解其中的有機質,實際操作中可根據需要在好氧或缺氧條件下進行,也可以在兩種條件下交替進行。沉淀工序是指反應池充分反應后對廢水進行靜置沉淀的過程,是實現泥水固液分離的關鍵。工序所經歷的時間稱為沉淀時間,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排水工序指將沉淀后的上清液撇除至反應池zui低水位的工序,一般需要采用特殊的潷水設備排水,其優點在于可在不擾動污泥層并防止水面浮渣外溢的情況下將上清液從水面撇除,確保出水水質。常用的潷水器包括旋轉式潷水器、虹吸式潷水器和無動力浮堰虹吸式潷水器等。待機是指從一個周期停止排水到下一個周期開始進水所經歷的過程,可采用曝氣或不曝氣的方式,期間通常不再進水。由于失去了廢水中有機質的供給,微生物在此階段多處于內源呼吸狀態,可為下一運行周期創造良好的初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