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價模型(GB/T36073-2018, DCMM)作為我國首個數據管理領域國家標準,將組織內部數據能力劃分為數據戰略、數據治理、數據架構、數據標準、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應用、數據生存周期8大能力域及28個能力項。
數據生存周期
數據生存周期是指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可用于行動的知識的一組過程。該能力域下有4個能力項:數據需求、數據設計和開發、數據運維、數據退役。
一、數據需求
數據需求是指組織對業務運營、經營分析和戰略決策過程中產生和使用數據的分類、含義、分布和流轉的描述。
數據需求管理過程識別所需的數據,確定數據需求優先級并以文檔的方式對數據需求進行記錄和管理。
1.1 過程描述
a) 建立數據需求管理制度,明確組織數據需求的管理組織、制度和流程;
b) 收集數據需求,需求人員通過各方式分析數據應用場景,并識別數據應用場景中的數據分類、數據名稱、數據含義、數據創建、數據使用、數據展示、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保留等需求,編寫數據需求文檔;
c) 評審數據需求,組織人員對數據需求文檔進行評審,評審關注各項數據需求是否與業務目標、業務需求保持一致,數據需求是否使用已定義的業務術語、數據項、參考數據等數據標準,相關方對數據需求是否達成共識;
d) 更新數據管理標準,對于已有數據管理標準中尚未覆蓋的數據需求以及經評審后達成一致需要變更數據標準的,由數據管理人員根據相關流程更新數據標準,保證數據標準與實際數據需求的一致性;
e) 集中管理數據需求,各方數據用戶的數據需求應集中由數據管理人員進行收集和管理,確保需求的匯總分析和歷史回顧。
1.2 過程目標
a) 建立數據需求管理制度,統一管理各類數據需求;
b) 數據相關方對數據需求有一致的理解,能滿足業務的需求;
c) 各類數據需求得到梳理和定義;
d) 數據的命名、定義和表示遵循組織發布的相關標準。
1.3 能力等級標準
第1級:初始級
1) 在項目層面,相關方評審和審批數據需求;
2) 在項目層面,建立了收集、記錄、評估、驗證數據需求并確定優先級的方法,將數據需求與業務目標、應用需求匹配一致。
第2級:受管理級
1) 業務部門建立了數據需求管理制度,對數據需求進行了管理;
2) 數據需求管理依托信息化項目管理流程運行;
3) 數據需求與業務流程、數據模型之間的匹配關系得到管理和維護;
4) 各業務部門自行開展數據溯源的工作。
第3級:穩健級
1) 建立了組織級的數據需求收集、驗證和匯總的標準流程,并遵循和執行;
2) 數據需求管理流程與信息化項目管理流程協調一致;
3) 根據業務、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制定了數據需求的優先級;
4) 明確了數據需求管理的模板和數據需求描述的內容;
5) 評審了數據需求、數據標準、數據架構之間的一致性,并對數據標準和數據架構等內容進行了完善;
6) 記錄了產生數據的業務流程,并管理和維護業務流程與數據需求的匹配關系;
7) 集中處理各部門的數據需求,統一開展數據尋源的工作。
第4級:量化管理級
1) 定義并應用量化指標,衡量數據需求類型、需求數量以及需求管理流程的有效性;
2) 組織對數據需求管理流程開展了持續改善措施;
3) 覆蓋外部商業機構對本組織的數據需求,促進基于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
第5級:優化級
在業界分享最佳實踐,成為行業標桿。
二、數據設計和開發
數據設計和開發是指設計、實施數據解決方案,提供數據應用,持續滿足組織的數據需求的過程。
數據解決方案包括數據庫結構、數據采集、數據整合、數據交換、數據訪問及數據產品(報表、用戶視圖)等。
2.1 過程描述
a) 設計數據解決方案,設計數據解決方案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其設計內容主要是面向具體的應用系統設計邏輯數據模型、物理數據模型、物理數據庫、數據產品、數據訪問服務、數據整合服務等,從而形成滿足數據需求的解決方案;
b) 數據準備,梳理組織的各類數據,明確數據提供方,制定數據提供方案;
c) 數據解決方案的質量管理,數據解決方案設計應滿足數據用戶的業務需求,同時也應滿足數據的可用性、安全性、準確性、及時性等數據管理需求,因此需要進行數據模型和設計的質量管理,主要內容包括開發數據模型和設計標準,評審概念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設計,以及管理和整合數據模型版本變更;
d) 實施數據解決方案,通過質量評審的數據解決方案進入實施階段,主要內容包括開發和測試數據庫、建立和維護測試數據、數據遷移和轉換、開發和測試數據產品、數據訪問服務、數據整合服務、驗證數據需求等。
2.2 過程目標
a) 設計滿足數據需求的數據結構和解決方案;
b) 實施并維護滿足數據需求的解決方案;
c) 確保解決方案與數據架構和數據標準的一致性;
d) 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
2.3 能力等級標準
第1級:初始級
在項目層面設計、實施數據解決方案,并根據項目要求進行了管理。
第2級:受管理級
1) 單個業務部門建立了數據設計和開發的流程并遵從;
2) 單個業務部門建立了數據解決方案設計和開發規范,指導約束數據設計和開發;
3) 建立了數據解決方案設計的質量標準并遵從;
4) 數據解決方案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加強了數據架構和標準方面的應用;
5) 各業務部門根據需要開展數據準備工作。
第3級:穩健級
1) 建立了組織級數據設計和開發標準流程并執行;
2) 建立了組織級數據解決方案設計、開發規范,指導約束各類數據設計和開發;
3) 建立了組織級數據解決方案的質量標準、安全標準并執行;
4) 應用級數據解決方案與組織級數據架構、數據標準、數據質量等協調一致;
5) 數據解決方案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參考了權威數據源的設計,優化了數據集成關系并進行了評審;
6) 明確數據供需雙方職責,統一開展數據準備工作。
第4級:量化管理
1) 參考、評估并采用數據設計與開發的行業最佳實踐;
2) 定義并應用量化指標,衡量數據設計與開發流程的有效性;
3) 組織對數據設計與開發流程開展了持續改善措施。
第5級:優化級
1) 數據設計與開發能支撐數據戰略的落地,有效促進數據的應用;
2) 在業界分享最佳實踐,成為行業標桿。
三、數據運維
數據運維是指數據平臺及相關數據服務建設完成上線投入運營后,對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存儲等過程的日常運行及其維護過程,保證數據平臺及數據服務的正常運行,為數據應用提供持續可用的數據內容。
3.1 過程描述
a) 制定數據運維方案,根據組織數據管理的需要,明確數據運維的組織,制定統一的數據運維方案;
b) 數據提供方管理,建立數據提供的監控規則、監控機制和數據合格標準等服務水平協議和檢查手段,持續監控數據提供方的服務水平,確保數據平臺和數據服務有持續可用、高質量、安全可靠的數據,數據提供方管理包括對組織的內部和外部數據提供方;
c) 數據平臺的運維,根據數據運維方隊對數據庫、數據平臺、數據建模工具、數據分析工具、ETL工具、數據質量工具、元數據工具、主數據管理工具的選型、部署、運行等進行管理,確保各技術工具的選擇符合數據架構整體規劃,正常運行各項指標滿足數據需求;
d) 數據需求的變更管理,數據需求實現之后,需要及時跟蹤數據應用的運行情況,監控數據應用和數據需求的一致性,同時對用戶提出的需求變更進行管理,確保設計和實施的一致性。
3.2 過程目標
a) 組織的內外部數據提供方可按照約定的服務水平提供滿足業務需求的數據;
b) 保證數據相關平臺和組件的穩定運行。
3.3 能力等級標準
第1級:初始級
各項目分別開展數據運維工作,跟蹤數據的運行狀態,處理日常的問題。
第2級:受管理級
1) 對某類或某些數據確定了多個備選提供方、建立了選擇數據提供方的依據和標準;
2) 在某個業務領域建立了數據提供方管理流程,包括數據溯源、職責分工與協同工作機制等并得到遵循;
3) 在某個業務領域建立了數據運維管理規范,并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
4) 在某個業務領域對數據需求變更進行了管理。
第3級:穩健級
1) 建立了組織級數據提供方管理流程和標準并執行;
2) 建立了組織級的數據運維方案和流程并執行;
3) 數據運維解決方案能與組織級數據架構、數據標準、數據質量等工作協調一致;
4) 建立了數據需求變更管理流程,并以此對組織中的需求變更進行管理;
5) 定期制定數據運維管理工作報告,并在組織內進行發布。
第4級:量化管理級
1) 參考、評估并采用數據運維的行業最佳實踐;
2) 定義并應用量化指標,衡量數據提供方績效、衡量數據運維方案運行有效性;
3) 組織對數據運維流程開展了持續改善措施。
第5級:優化級
1) 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數據運維相關標準;
2) 在業界分享最佳實踐,成為行業標桿。
四、數據退役
數據退役是對歷史數據的管理,根據法律法規、業務、技術等方面需求對歷史數據的保留和銷毀,執行歷史數據的歸檔、遷移和銷毀工作,確保組織對歷史數據的管理符合外部監管機構和內部業務用戶的需求,而非僅滿足信息技術需求。
4.1 過程描述
a) 數據退役需求分析,向公司管理層、各領域業務用戶調研內部和外部對數據退役的需求,明確外部監管要求的數據保留和清除要求,明確內部數據應用的數據保留和清除要求,同時兼顧信息技術對存儲容量、訪問速度、存儲成本等需求;
b) 數據退役設計,綜合考慮合規、業務和信息技術需求,設計數據退役標準和執行流程,明確不同類型數據的保留策略,包括保留期限、保留方式等,建立數據歸檔、遷移、獲取和清除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規程,確保數據退役符合標準和流程規范;
c) 數據退役執行,根據數據退役設計方案執行數據退役操作,完成數據的歸檔、遷移和清除等工作,滿足法規、業務和技術需要,同時根據需要更新數據退役設計;
d) 數據恢復檢查,數據退役之后需要制定數據恢復檢查機制,定期檢查退役數據狀態,確保數據在需要時可恢復;
e) 歸檔數據查詢,根據業務管理或監管需要,對歸檔數據的查詢請求進行管理,并恢復相關數據以供應用。
4.2 過程目標
a) 對歷史數據的使用、保留和清除方案符合組織的內外部業務需求和監管需求;
b) 建立流程和標準,規范開展數據退役需求收集、方案設計和執行。
4.3 能力等級標準
第1級:初始級
在項目層面開展數據退役管理,包括收集數據保留和銷毀的內外部需求,設計并執行方案。
第2級:受管理級
1) 建立了數據退役標準并執行;
2) 對組織內部的數據進行統一歸檔和備份;
3) 在需要歸檔數據查詢時進行數據的恢復;
4) 對數據退役、清除請求進行了審批。
第3級:穩健級
1) 全面收集了組織內部業務部門和外部監管部門數據退役需求;
2) 結合組織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建立了組織層面統一的數據退役標準;
3) 對不同數據建立了符合需求的數據保留和銷毀策略并執行;
4) 制定了數據退役標準,定期檢查退役數據的狀態;
5) 對數據恢復請求進行審批,相關人員同意之后進行數據的恢復和查詢;
6) 根據數據優先級確定不同的存儲設備
第4級:量化管理級
1) 參考、評估并采用數據退役的行業最佳實踐;
2) 定義并應用量化指標,衡量數據退役管理運行有效性和經濟性;
3) 組織對數據退役流程開展持續改善措施。
第5級:優化級
1) 數據退役提升了數據訪問性能、降低了數據存儲成本,并保證了數據的安全;
2) 在業界分享最佳實踐,成為行業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