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為原料,按照提取產品用途的需要,經過物理、化學提取、分離工序,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且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最終所形成的產品。按照成分不同,植物提取物可以分為甙、酸、多酚、多糖、萜類、黃酮、生物堿等。以終端是否檢測有效成分的要求可分為標準提取物,比例提取物等。1,標準提取物:是指具有完善的質量標準,檢測依據的植物(動物)提取物。是現代植物藥衍生出來的概念,確保植物藥或者提取物生產流程,質量規范。通常會通過工藝的設計,定向提取出植物中的一種或者多種藥用成分,并使達到一定的含量。如人參提取物,主要成分人參總皂苷,其含量80%,就是一種典型的標準提取物。
比例提取物:是將植物,動物等原料通過水或者乙醇等溶劑經 藥材粉碎—提取—過濾—濃縮—干燥—粉碎—過篩—包裝—滅菌等工藝制成的提取物粉末。此類提取物一般沒有明確的指標成分與含量,一般以提取前原料與提取濃縮后產物的比例來作為產品的規格。如:5千克枸杞子藥材提取濃縮成1千克的粉末產物,一般成為5:1枸杞提取物 。中藥提取物在市場上參差不齊,特別是比例提取物。因為沒有完善的檢測方法和質量標準,導致市場上流通的產品魚龍混雜,給下游終端客戶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尤其一些貿易型企業,本身對產品,生產工藝缺乏了解,急功近利,夸大宣傳,簡單認為濃縮比例越高質量越好,提取比例隨口就說,甚至出現了100:1,甚至200:1等夸張說法,其根本不符合生產的科學規律,再一個,亦不符合成本的核算,以山藥提取物20:1為例,現市場上普通淮山藥價格在15—20元左右,20:1下來,藥材成本最少300元,加上人工,生產,運輸,稅費等,成本不會低于400元,但其通常報價卻僅為幾十元,基本的薄層鑒別都無法做出來,質量更無從談起。此種種原因,造成了市場對整個提取物行業的評價不高。
常見植物提取物匯總,植物提取物定量檢測怎么做 植物提取物是食品檢測、日化產品檢測、藥品檢測、保健品檢測、飼料檢測常見的原料種類之一。由于人們對化學合成產品潛意識的“反感”跟“恐懼”,以及對純天然產品的“自然安全感”的印象,因此由植物提取物制造而成的產品大多都是行業熱銷產品。尤其是在保健藥品、日化產品、中草藥、植物藥等行業,植物提取物有著巨大的利潤空間,所以受到市場追捧也就不足為奇。 植物提取物成分復雜,一般分為有效成分、輔助成分和其他成分[1],由于各家企業對植物提取物的處理、分離、提取、精制等技術不盡相同,而且制造提取物的植物來源不一情況也可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植物提取物的定量檢測就成為其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采購等環節的常見成分監測手段。 目前植物提取物的檢測方法常見的有五種: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紫外分光光度計(UV) 薄層色譜分析法(TLC) 氣相色譜法(GC) 原子吸收光譜法(AAS) HPLC和UV為標準植物提取物的常用檢測方法,TLC被用于比例提取物的檢測,GC用來檢測揮發性液體或油類,AAS用于提取物重金屬含量的檢測。